2017.4.8 Sat.
真人後有真知
陳寅恪先生一生治學秉持「獨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」,這是學者為學的重要條件,然要做到這兩點,必須具備人格獨立、心靈自由兩大要件。
人格獨立,乃不為名利權勢所牽絆,如一個人期盼肯定、掌聲,被他人前簇後擁,人格就很難獨立,不足以超越外在束縛。
牟宗三先生在<哲學智慧的開發>一文中談論「哲學的氣質」所說:「現實的照顧必須忘記,名利的牽掛必須不在意」、「不為成規成矩乃至一切成套所粘縛的『逸氣』」,這兩句話大致傳遞了人格獨立當有之心境。
心靈自由,乃不為個人偏見成見障蔽,如《荀子‧解蔽篇》「凡人之患,蔽於一曲,而闇於大理」,如果一個人不能保持自省自覺,缺乏一定敏銳度、敏感度,則不免陷入某種蔽塞之中,造繭自縛而不自知;相對的,「聖人知心術之患,見蔽塞之禍」,聖人有別一般人不同的地方,即是多了一分覺性。
就東方傳統(特別是中國)而言,有偉大學問者先要有非凡人格,如《莊子》說「有真人而後有真知」。因此,「獨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」不只說得是一種為學態度,更還包括精神涵養,關涉到一個人的氣節情操、心靈境界等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