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.3.29 Wed.
生氣才能爭氣
2014諾貝爾和平獎得主Kailash
Satyarthi在TED給一場名為「How to
make peace? Get angry」的演講,要人對不公不義的事勇於「生氣」,由「生氣」帶來改變,為社會注入新氣息、新氣象。
「生氣」一般認為是負面情緒,損人不利己,佛教三毒之一即是「瞋」。然而,「生氣」未必是怒氣,中文的「生氣」未必是反面意涵,相對的「了無生氣」反倒是問題,猶如奄奄一息,而正因為「生氣」──生氣勃勃(vitality、vigor),我們才能「爭氣」。
「生氣」,意味著生生不息、氣勢如虹甚至磅礡,所以「生氣」就字面意義並非是不好的,反而是正能量的升起,氣即是一種能量、一種動能;重點是如何把「生氣」轉化為觀念(idea)與行動(action),如Kailash Satyarthi在TED所說。
所謂發憤圖強、奮發向上等字眼,都帶有一定的「生氣」。菩薩所重的大雄力、信願力等,亦也是一種「生氣」。 可知,「生氣」可以是一種意志和心力的轉換,就看我們是為什麼而「生氣」?又「生氣」後我們有何行動、有什麼改變?
一如《雜阿含經》說:「殺於瞋恨者,而得安隱眠,殺於瞋恚者,而心得無憂。」以「殺」字來表達某種心志毅力,當中就富有「生氣」。
阿羅漢三號其一即為「殺賊」,以無比決心來斬除貪瞋痴等各種煩惱,阿羅漢(梵arhat、巴arahant)象徵某種戰場上的戰士,如《大智度論》卷2〈序品〉說:「復名阿羅漢(呵)。云何名阿羅呵?「阿羅」名「賊」,「呵」名「殺」,是名「殺賊」。如偈說:『佛以忍為鎧,精進為剛甲,持戒為大馬,禪定為良弓,智慧為好箭;外破魔王軍,內滅煩惱賊,是名阿羅漢(呵)。」
阿羅漢三號其一即為「殺賊」,以無比決心來斬除貪瞋痴等各種煩惱,阿羅漢(梵arhat、巴arahant)象徵某種戰場上的戰士,如《大智度論》卷2〈序品〉說:「復名阿羅漢(呵)。云何名阿羅呵?「阿羅」名「賊」,「呵」名「殺」,是名「殺賊」。如偈說:『佛以忍為鎧,精進為剛甲,持戒為大馬,禪定為良弓,智慧為好箭;外破魔王軍,內滅煩惱賊,是名阿羅漢(呵)。」
宗教中所提倡的寬容、忍辱等是好的,但不是一昧順服、馴化,而了無生氣血氣;相對的,熱血沸騰、志氣昂揚才是佛弟子典範,菩薩尤應如此──因為對不公不義的惡事「生氣」,才能大慈大悲為眾生「爭氣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