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.3.28 Tues.
智慧的基礎
楊郁文先生所編之《阿含要略》以信、善、戒、定、慧五個層次,總攝阿含經教的法義。然而,像我一樣的佛教學者,從佛典文字及思想入手,重於慧之餘,易於忽略信、善、戒、定四者的重要。
佛典中曾表示:「有信無智長愚癡,有智無信增邪見」,亦如龍樹說:「若信戒無基,憶想取一空,是為邪空」,意指「信智合一」的重要性;可以說慧是眼睛,信善戒定等是龍身,畫龍固然要點晴,但龍身殘破不全,又如何有眼睛可點?
此外,《大智度論》〈序品〉亦認為,修空觀者先要有無量佈施、持戒、禪定,令心柔軟諸結使薄,然後才能真正入空;否則只是邪心取空。《大智度論》譬喻表示,鹽固然使食物變得美味,但若有人因此而大量加鹽,以為愈多愈可口,則滿口都是鹽時,反而醎苦傷口。
空性智慧如同鹽一樣,雖然主導食物的味道,但也應適時適度混和搭配,才能發揮真正的效用,否則和單單吃鹽無益,所以《大智度論》亦說:「無智人聞空解脫門,不行諸功德,但欲得空,是為邪見,斷諸善根。」
以上所述,都是對佛教學者的提醒,甚至是針砭;說得到卻做不到或做得少,都是信智失衡之例,長久下來只能說是得到佛法的皮,遙不及於佛法心髓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