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

善惡三層次

2017.4.11 Tues.
善惡三層次
佛法說的「世間正見」,首重於「明辨善惡」,即確信這世間有善有惡,有一定道德規約存在。相對的,極端的唯物論、懷疑論、虛無主義等,不承認道德性(morality),或視道德為一種「想像」,只是主觀人心的投射等云云。

既知有善有惡,接下來就要「行善避惡」,這是所有佛教乘別──即人天乘、聲聞乘和菩薩乘所共通,乃至一切「正信」宗教的共有主張。佛教之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以及「五戒十善」之強調,皆在於說明「行善避惡」;而這不只是修行的基礎,也是保證不墮惡趣的關鍵。

然佛教之所以為佛教,即在於其不同於世間的道德教化暨倫理教說,反之追求解脫才是終極目的,因此「超越善惡」作為佛法最終關注。

亦即在世間層次中,必須「明辨善惡」、且要積極「行善避惡」,但在出世間層次,擺脫一切二元對立思維,進入「無分別」境界;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不思善、不思惡,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?」──超越善惡的彼岸,不落善惡分別執著(「入不二法門」),才足以顯見清淨佛性(本來面目)。

以上「明辨善惡」、「行善避惡」、「超越善惡」,簡述說佛教所說善惡三層次。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