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3月9日 星期五

「冥想心療學」


2018.3.7  Wed.
「冥想心療學」
現代人精神困擾相當普遍,「心病還須心藥醫」,除了觀念思想上的調整,還需要有一定的方法來改善。

近來西方社會有所謂「冥想心療學」(Contemplative Psychotherapy[1],透過靜坐、正念禪修的方式,來改善心理上的疾病。

既然心理暨精神問題和大腦狀態密切相關,「靜坐」就成了一重要的療法;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,靜坐禪修足以改變大腦運作,重整腦神經聯結,久而久之甚而改變大腦結構。

相反的,愈來愈多研究指出,視心靈僅僅是生理或物理性的存在,純粹透過藥物控制,長期下來易對藥物產生依賴,時間一久無法戒斷,反是弊大於利。如此,試著以自主方式、自力地面對精神疾病,「靜坐」是其中一種選項,「靜坐」成為一種可行的藥方。

當然「靜坐」不限於精神病患者,一般人亦然,可以說是有病治病、沒病「養心」。

事實上,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精神障礙,都有沮喪、低落、煩憂、恐懼等情緒反應,只不過程度不同,因此預防是重要的,而「靜坐」是預防的良方之一。

疾病暨健康分為身、心兩類,「健身」之外亦要「健心」,身體的健康多靠「動」(運動),心理的健康則多靠「靜」(靜坐)。

此「冥想心療學」本為東方傳統所長,只是我們妄自菲薄、知而不用,如今洋人大量取借,我們才跟著重視起來,多少該感到汗顏……


[1] 可見Joe Loizzo 等編之Advances in Contemplative Psychotherapy: Accelerating Healing and Transformation,以及Karen Kissel Wegela Contemplative Psychotherapy Essentials: Enriching Your Practice with Buddhist Psychology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