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

阿羅漢會得失智症嗎?

2018. 3.11  Sun.
阿羅漢會得失智症嗎?
有佛友問我阿羅漢是否會得「阿茲海默症」?──阿茲海默症又稱為「失智症」,然阿羅漢是佛教中的智者、聖者──「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」,證得了解脫的智慧,如此既是智者、同時又失智,似乎難以拼湊在一起。

這讓我想到佛典中佛身有漏、無漏之爭論,不同佛身觀會有不同的佛陀形象,包括佛陀是否需要睡眠?是否要飲食、大小便等?當中可說有兩種相對立場,重於理想或信仰的佛陀觀認為佛不是人,不可能如凡夫般有此等生理現象,如果有也只是「示現」而已。然而,重於人間的佛陀,佛亦是人數、亦是僧數,不同的是智慧與人格的圓滿,「人成即佛成」,因此猶有一般身心活動。

兩種截然不同的見解中,我自是認同人間的佛陀觀。如此,阿羅漢得到阿茲海默症亦是可以理解,一如證得聖位的阿羅漢仍會經歷生老病死的過程,生老病死是人生之常、亦也屬無常法。

也因此,一些南傳佛教大師之「示疾」亦可以理解;如阿姜查晚年糖尿病、中風等纏身,癱躺在床上十多年可說是一例。此外舉世推崇的緬甸帕奧禪師也曾來台醫治身體上諸多疾病,[1]因此即便禪境高深,亦難免被「臭皮囊」所限。

南傳上座部論書表示,「色法」有四種成因,分別是:食生色、心生色、時節生色和業生色,可知維持身體健康有食物、心理、時節(氣候環境)和業力四大要因。即便阿羅漢有極高修證,但飲食攝取、生活環境以及基因遺傳等,都是決定色身狀態的重要因素。

事實上,相對於以「失智」理解「阿茲海默症」,「失憶」或許較為適切,意味著認知及記憶功能退化;甚至保留「阿茲海默症」病名更為恰當,如實、中立而不涉及價值判斷。

總之,色身病痛不可避免,在這過程中「身苦心不苦」,才是我們需要努力的目標。

[1] 禪師曾患有心臟疾病、頸椎與腰椎椎間盤突出,鈉離子偏低、高血壓與多發性風濕性肌炎等問題,住進台大醫院診治;可見昭慧法師<自在的菩薩典範——側寫帕奧禪師>一文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