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3月9日 星期五

試論「意業為重」之倫理學特質(二)

2018.3.4  Sun.
以「正見」為優先
  意念是行為發生的根源,然意念之引發,知見、觀念是首要的,而佛教一直強調正知正見的重要性,如八正道「正見為首」、六度波羅蜜「般若為導」,因此佛教之「意業為重」,以及「自淨其意」,不只是善心的強調,還有慧見的重視。
  此如《成實論》在論定身口意三業輕重時,引經中所說「諸罪中邪見最重」,亦引經上說:若人得世間正見,雖歷百千劫終不墮惡道,[1]表示意業勢力勝於身口業,指出行善的人命終時生起邪見則墮地獄,相對的行不善者臨終時起正見則生天上,可知意業為大,意業力勝身口業。[2]由此可知意念不只是動機而已,意念生起的背後還有觀念的問題,一個人的價值觀、人生觀會影響(乃至決定)他所慣有的意念心思。  
  佛教思想認為,世間只有無明、無知的人,沒有所謂犯人或罪人,每個惡業的造作都起因於「無明」,因此十二因緣說明人生死流轉的首支即是「無明」──即因惑造作惡業,因業感召苦果,由此惑、業、苦顯示人生命輪迴的過程。因此,若要從根拔起,去除造業和受苦的根本原因,即要勤於「修慧」,此為修學佛法的首要任務。
  總之,佛教之重意業,與佛教之重慧學有著同樣的思維理路;或者說,佛教之重意業,背後亦是重定慧二學、重破除無明的智慧洞見。[3]意即,佛教之「意業為重」和「正見為首」兩者間緊密相連,此在後代論書或釋論傳統亦可見一斑,如《阿毘達磨俱舍釋論》表示身口意三種治罰、三業之中,意治罰、意業最重,同時也指出一切罪中「邪見」最勝、最重。[4]

摘選自 拙文<佛教「意業為重」之分析與探究>


[1] 《雜阿含經》:「假使有世間,正見增上者,雖復百千生,終不墮惡趣。(T02, no. 99, p. 204, c11-12)
[2] 《成實論》〈三業輕重品〉:「又意業勢力勝身口業。如行善者將命終時生邪見心則墮地獄,行不善者死時起正見心則生天上,當知意業為大。又經中說:於諸罪中邪見最重。又說:若人得世間上正見,雖往來生死乃至百千歲終不墮惡道。(T32, no. 1646, p. 307, b17-23)
[3] 如印順法師在《印度之佛教》說:「大眾、分別說、經部等,於三業特重意業,於三學重慧。( Y 33p264~265)
[4] 《阿毘達磨俱舍釋論》〈分別業品〉:「一切罪中邪見最勝……若決判三業,意治罰最重,餘治罰隨此故,若決判諸見邪見最重(T29, no. 1559, p. 248, c14-19) 相似的,《阿毘達磨順正理論》也表示:「意惡行中邪見最重。(T29, no. 1562, p. 341, b19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