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.7.10 Sun.
精神上的歡悅
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先生表示,人文社會科學背景者很少贏家,認為社會需要更公平合理。
看到這則新聞,從事人文學研究的我,內心也頗多感觸。
李遠哲願意為人文社會學科抱屈,自是需要我們的肯定;只不過說人文社會科學背景者很少贏家,意味著我們多半是輸家,這樣的表達恐有語病,容易引起誤解。
人文社會學科是弱勢,重點未必是在資源獲取的多寡,畢竟人文社會之研究不像理工、醫藥、生科等學門,需要貴重儀器暨實驗室,而應是關乎學術社群的態度和社會環境的氛圍。
如果一個學門因缺乏明顯的經濟產值,而被輕視和忽略,長期以來吸收不到優秀人才投入,久而久之此一學門沒落、萎靡不振,便成為他人口中的「輸家」(或「魯蛇」)。
此外,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,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性,評核標準不一(甚至比其它學門更為嚴苛),未必足以取得普遍共識;有時反而是因人緣或運氣好壞,而決定了輸贏。
此外,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,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性,評核標準不一(甚至比其它學門更為嚴苛),未必足以取得普遍共識;有時反而是因人緣或運氣好壞,而決定了輸贏。
所幸,《論語‧憲問》說:「古之學者為己,今之學者為人。」大意是:古人追求學問是增益自己,陶冶德性,而今人卻是以學問掙得浮名虛利,博取他人肯定。
如此,若以進德修業自我期勉,人文學研究最後是贏是輸,便不在考量範圍,甚至一點也不重要。相對的,念念不忘於現實照顧與名利牽掛,未必是人文學者當有之「氣質」。
既然人文學缺乏經濟效益(短期而言),至少我們要樂在其中,讓自己作得開心,去感受精神充實的歡悅,否則心靈、物質兩落空,豈不是得不償失?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