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

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

2016.7.23  Sat.
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
近現代佛教大師太虛和尚推動佛教改革,曾自述他在佛法中的四點意趣,分別是「非研究佛書之學者」、「不為專承一宗之徒裔」、「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」、「為學菩薩發心而修行」;這四點每一項都發人省思,本文僅略談「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」。

「即時成佛」相關觀念在大乘佛典中屢見不鮮,如說「疾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、「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、「速得一切智」、「速得圓滿」、「速得度故」、「速得不退」等,那為什麼太虛大師反對「即時成佛」?

「即時成佛」應有兩種理解意義,一是符合六度中「精進」的修學,談「疾入」、說「速得」是為對治眾生懈怠與怯弱,起鞭策、警戒作用,以強化菩薩誓願,這是正面意義的「即時成佛」;但另一是急功近利貪求速成,種小因想得大果,然大乘菩薩道強調的是「今是學時,非是證時」,盡未來際學佛度眾生,所以說「不速疾入般涅槃」、「不深願速證涅槃」等,而太虛大師「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」是在這個意義上談的。

此外,太虛大師說:「若有拘求,心量自狹,將不免為虛榮心所驅使;為滿足此虛榮心而去著相貪求,則反增煩悶,難得自在。佛法為接引一類好誇大之眾生,亦嘗施設「立地成佛」、「即身成佛」等假名,而本人則不因此假名而引起希求即身成佛之貪心。」

從這段話可知,所謂「即身成佛」、「即刻開悟」、「當生成就」等,都是方便說,用現在的話就是宣傳噱頭,依著眾生著相而求的虛榮心態,而以「欲鈎」牽之,實則大乘菩薩不以此為慮。

事實上,「貪」是一般人普遍的思想、行為慣性,在世間即貪名貪利,在出世間即貪福德、貪果證。所以即便學佛,也仍是一貫習氣的作用,而修行不得力,亦在於放不下世俗的一切。換言之,既想修行,但又惦念俗世的擁有,因此即便走向修行之路,卻仍是用世俗的心態來追求,或是沈溺名聞利養,或是貪著更大功德、更多福報,這都是凡夫習氣的持續運作,只是方式和對象不同而已。

可知,「捨俗」是第一步,甘於平實平淡,否則談一切的修行都是假的,這也是大多數人難以跨越的關卡,包括我自己在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