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

人文學者的首要認知

2016.7.26  Tues.
人文學者的首要認知
人生際遇各不相同,有些人過得絢麗燦爛,有些人平淡無奇,但絢爛與平淡之間,只要心理調適得好,皆無入而不自得。如孔子說: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」,受重用時就展露才幹,行道於天下,不為世用就退隱起來,韜光養晦。

類似觀念在儒家典籍中多所記載;如孟子說:「得志澤加於民,不得志,修身見於世;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 」,大意是說志向得以伸展,則把恩德施於民眾,不得志就修養身心定位於世;窮困時把自己照顧好,顯達時讓這世界變得更好。孟子還說:「得志與民由之,不得志獨行其道」,都是表述相近意義。   

古代儒者大概知道作一個讀書人、君子,要在俗世間發跡、功成名就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所以先行提醒「安貧樂道」的準備。

這用在現代社會亦然,現今經濟掛帥的年代,少有人會去思考深刻的價值問題,去在乎生命歸向、智慧啟發等重大課題,人文學科已然是弱勢,其中包括哲學和宗教。

一般說「絢爛歸於平淡」,但人文學者可能連絢爛都沒有,一生便已註定平淡。當然這亦關乎個人的福德因緣及才情多寡,畢竟以人文學專業名滿天下前呼後擁,亦不乏其人,只是相對而言總是少數。

印順法師畢生孤寂成學,直到晚年他的努力才受到重視。在他的《遊心法海六十年》一書末節,表示自己修學佛法過程中的「孤獨」心境,除了少數道友有同學之樂,大多數時間是靜靜的一人探索,最後他說:「孤獨也不是壞事,佛不是讚歎『獨住』嗎?每日在聖典的閱覽中,正法的思惟中,如與古昔聖賢為伍。讓我在法喜怡悅中孤獨下去罷!

在沒有人重視你,甚至輕視你時,自己要站穩腳步,確立自己的方向選擇,至少讓自己過得開心,不改其志、也不改其樂。我想這是成為人文學者的首要認知,願與年輕學子共勉!

相關文章   精神上的歡悅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