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

但問該不該

2016. 7.29  Fri.
但問該不該
前天寫了「值不值」與「該不該」兩種道德推論模式;但如果問我同情何者,傾向於何者,大概「該不該」會讓我動容。

人世間許多有意義的事,不是以功利角度來盤算,反而愈是擇善固執,放下一切利害考量,愈令人敬佩。

如陳樹菊一樣的善心人士,社會上就是這些小人物的感人事蹟,才讓我們發現到人性的良善與世間的美好。雖然在別人眼光或傻或笨,但也是超乎算計的樸拙、純淨,使人肅然起敬,甚至動人肺腑。

這表面上看似愚,實則大智若愚。

今天遇到一位學長,約大我十歲左右,也在大學任教數年,向我提及他打算放棄穩定的專任教職,全心投入巴利佛典翻譯。一旦從事翻譯,他的經濟來源銳減,恐只有一半,但他覺得這事更有價值,可為未來漢語佛教文化資產留下歷史印記。

「少子化」的衝擊暨高教發展的險峻情勢,讓他在大學教書愈來愈沒有成就感,除了雜事纏身,學生學習態度亦不佳,志不得伸,便覺得沒必要把時間虛擲於此,只為五斗米折腰。相對的,從事翻譯收入雖少,未來也沒有(退休)保障,但他心安理得,感到腳踏實地。

他的決定讓我感慨!一方面,台灣佛教資源豐富,但都只關心各自山頭利益,對長遠佛教文化工作著意甚少,有心有理想的佛弟子得不到支助,只好落得清寒生活;另一方面,我感佩這位學長放手一搏的勇氣,當下表達我的佩服和肯定。

「功不唐捐」,後世佛弟子將惦念他們耕耘的一切,猶如玄奘、義淨等偉大譯師,即便過程中是孤寂清苦的。

印順法師長年深居簡出,埋首經論的閱讀和寫作,曾比喻自己是「冰雪大地撒種的癡漢」,但正因為這樣的癡,才令人景仰讚歎。所以,不問「值不值」,但問「該不該」,做對的事堅持下去,業力法則自有最公正的對待。
  
相關文章  值不值 vs.該不該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