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. 5.8
Sun.
這"序文"(或者該說"導讀") 是為岳父即將出版的書所寫,從我以前寫過的文章滙整出來,就正於方家。
「以自然之道,養自然之身」──從「氣」的修煉到天人合一
佛教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副教授
林建德
我的岳父趙標昇先生要出版他平生第一本書。說老實話,一開始他向我提及要寫一本跟氣功和環保有關的書時,我是持保留態度的;之所以「存疑」,不是懷疑他是否寫得成,而是想到坊間相關書籍雖不至於目不暇給,但確實已琳琅滿目,如何在眾多出版品中脫穎而出呢?
然看完整本書後,發現我的「存疑」是多餘的,這確實是一本相當特別的書;而且不只特別,還相當「重要」。
書中所述,除氣功教學外,還包含健身、治病、心性修養、生態保育、植物栽種等,試圖提供現代人一個開闊的視野,整體反思、觀照身心靈以及大自然的一切,包括練氣者應有的身體觀、心靈觀、養生觀、人生觀、生命觀、自然觀等,如此寬廣的思考格局,乃是市面上氣功書籍所少見的,而本書卻作了這樣的嘗試。
以下我列舉本書七點特色,當作是我閱讀後的心得報告:
一、「氣」是生命的根本
「生命就在呼吸間」,一口氣吸得進去若吐不出來,或者吐了出來卻吸不進去,生命即宣告結束。但呼吸無時無刻持續著,我們一天究竟花多少時間專注在呼吸上呢?
事實上,「食氣養生」、「服氣療病」本是老祖宗的智慧,中國人練氣之傳統由來久矣,如《老子》之「心使氣曰强」、「專氣致柔」,以及《孟子》之「吾善養吾浩然之氣」、《莊子》的「毋聽之以心,聽之以氣」等;包括佛教也特別重視呼吸的練習,佛陀當初亦以所謂的「安那般那念」(ānāpāna-smṛti簡稱「安般念」或譯為「入出息念(觀)」、「持息念」、「數息觀」等)作為專修的法門,純然以呼吸為觀察的對象,從覺知每個出息和入息來內觀身心現象,直至解脫的實現。可以說「氣」的提出和呼吸的重視,乃東方傳統文化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。
進言之,我們談身心關係,強調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靈,但在身心之間有一種存在,古代哲人稱之為「氣」,它既不是身、也不屬於心,但卻關乎身、也關乎心。心、氣和身三者密切相關,如一個人心情不好,我們會說垂頭喪氣,久而久之氣血循環差,自然容易致病;相對的,一個人常保心情愉悅,精氣飽足,則不只身體健康,而且也容光煥發。
一般所說的「運氣」,固然是一種運氣,但這也是要運行自己的氣,使得調順才有好運氣。意即「氣」的通暢會帶來好運好命;相對的,一般所謂的惡性循環,亦和「氣」有必然關係。人一旦氣力充足,心力就會強大,當精神能量夠大,我們所認為的困難就會變小,可以說幾乎所有的成功者,「氣」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,如「力拔山兮氣蓋世」、「氣壯山河」等,指得都是一個人功勳彪炳、得勢的精神狀態。
所以養心在於養氣,練身更重於練氣;以「氣」為入手處,來統貫身心兩者,不只是修行的關鍵,更是人一生成敗的樞紐。因此,面對人世間各種挑戰,若信心不足,擔心自己做不到、做不好的人,可以多練氣;當氣練足了,心力就強健起來,人生就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關。
二、調身、調息及調心的整體修煉
一般練氣只談健身,但卻很少提到修心,然在中國古籍談練氣時一定包含練心;換言之,一個完整的修煉,當包含調身、調息(氣)及調心三個環節,而這是本書作者再三強調的重點。
雖然單單只是健身也很好,但深度不夠,有時僅淪為氣功表演,甚至成了展示炫耀的工具。可知,練氣有很多種層次,治病、健身、養生、修心、體道等,可以說淺者練淺,深者練深;但本書作者不是停留在治病健身的層次,還希望透過練氣打拳認識身體,了解大自然,試圖提供一個宏觀的眼界和視野。
職是之故,相對於現在練功者以技擊格鬥求勝,本書作者強調練氣練拳外,更重於練心。如作者練拳近五十年,卻從不和人比武,記得有一次我好奇問他:
「不和人切磋比武,怎麼知道自己功夫如何,讓自己更進步呢?」
他回答說:
「比武通常是為了求勝,但真正武德是內在的,自己和自己比。」
又說:
「今天你打贏了,被你打敗的人,一定會想再來挑戰;反之,你打輸了,你也會想再贏回來。這樣比來比去、沒完沒了,索性都不比,大家相安無事。」
如果對方再三挑釁(或挑戰),他會說:
「你贏啦!你比較厲害!我的沒有什麼…」
可知,作者習武練拳實是為了修心,特別是「內家拳」顧名思義所重的即是內在修養工夫,因此他打拳從不是為求爭勝,而是透過拳術讓自己心性昇華。相對的,學拳不時想找人比武爭鋒,很可能贏了別人,卻輸了自己,讓自己心懸於此,患得患失而不得安寧,畢竟一山還有一山高,永遠有比不完的對手。
如同《老子》說:「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」只有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對手,真正的強者不在於打贏別人,而在於戰勝自己,人世間最重要的事,亦莫過於此。而作者把練氣練拳提昇到心性層次,這是本書的特點之一。
三、導引治病法
作者在阿根廷的診療方式也頗具特色,而且值得大力推廣。如現在台灣的醫院、診所,不管西醫中醫,幾乎都是開藥方進行診治,而作者常依照每個病人的不同狀況,給予動作上的指導,認為每一種疾病都與氣血阻滯有關,而如何透過身體動作的導引,疏通經絡,成為他「對症下藥」的手法之一。
例如因脊椎問題所引發的病痛或行動不良,作者就有好幾種練習動作來改善或復原;而這種依「導氣」與「引體」所成的醫術,既不吃藥打針、也不多花錢,實應給予高度重視;前陣子台灣掀起「拉筋治病」的風潮,我想都是相近的道理。
作者長年習武,包括空手道、太極拳、八卦掌、形意拳等,而藉著練武培養對身體的敏銳覺知,在這過程中一直領會身體動作和氣血循環暨健康的關係。一如古來所謂「導引術」,即透過動作牽引而牽導氣血的順暢運轉,使疾病祛除,如《莊子》說:「吹呴呼吸,吐故納新,熊經鳥伸,為壽而已矣。此導引之士,養形之人,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。」即透過呼吸吐納,配合「熊經」、「鳥伸」等各種動作體態,使氣血流通、身體柔軟(即古人所說「導氣令和,引體令柔」),而實現如彭祖一樣長壽不老的境界。
在武術的基礎上,作者又進一步學習傳統醫療,在他的診所即以針灸、推拿、整骨、按摩等為服務項目,並兼教授拳術、氣功和禪坐等,三十年來已在阿根廷立下風評口碑。
作者曾告訴我,面對疾病當「百分之三十靠醫生,百分之七十靠自己」,病人不要期待醫生能解決所有問題,最重要還是要靠修煉,靠自己調養及轉化身心狀況,才是真正「治本」之道。
此外,作者看診的原則是能一次處理好的,就不要讓病人回診第二次,一次就儘量給足病患的需要,其中動作教導是一個重點,鼓勵病患自己練習來實現「自癒」的目的。如此獨特的診治模式,經口耳相傳後,在阿根廷當地屢獲佳評,卻從未有廣告宣傳,也沒有立下任何招牌。
四、東方醫療保健觀念的傳遞
在傳統醫療的學習上,作者不同於學院派科班背景出身,但他從對打拳的體會中,以及氣功、打坐的體驗,培養出對身體的認識,領悟身心的運作及氣血的流動循環,而自行摸索出一套治病模型,應用於自己和病人身上,並在不斷的嘗試和修正中精進醫術。
這讓我想到,從事傳統醫療,除了和西醫一樣要上課、讀書、受訓實習外,亦有兩個點份外重要:
第一是「天份」,傳統醫療未必像西醫有嚴密的SOP(標準作業程序),即便有也莫衷一是,亦不強調儀器檢查;而古法之「望聞問切」,但憑感覺的直觀感通,如此「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」,沒有一定的天份,未必得以抓到要領。
第二要「修煉」,如果傳統醫療工作者,若能一直培養對身心的覺性和敏感度,將可提昇身體細膩而深入的觀察。如此包括佛教「身念住」的修學,以及如太極拳、氣功、禪坐、瑜伽等亦都為修煉之一種。無怪乎,整個《黃帝內經》談治病養生,首重不外是恬淡虛無、精神內守、志閒少欲、呼吸精氣、獨立守神等字句。
如此,作者行醫依據之一,在於他修煉時的身心體悟,其中以古老經絡穴道理論為基礎,加上長年打拳及禪修、氣功所得,而建立自己的醫療圖像。可知對身心的認識,除了是採科學進路,從腦結構和生理系統的「第三人稱」(the
third person)方法進行實驗、觀察,而提出理論的描述與解析外,「第一人稱」的經驗體證,也是重要門道之一。
如此,關於「身體」這門學問的探究,以及關乎疾病排除和健康促進,不因全由西方實證科學來主導,身心的探索不只是科學問題,而且也是人生暨價值問題;如此東方觀點的介入與取用,也值得現代醫護人員的重視。
五、生態保育的呼籲
中國傳統醫學一方面藉由「仰則觀象於天,俯則觀法於地」,從大自然的觀察中,推想事物運行理則,並對應人體的運作規律,講究順乎自然的生活之道;另一方面也透過對身體的自覺及內觀,歸納諸如經絡運行秩序,得出治病原理。
傳統中醫被視為是一種自然醫學,而之所以稱為「自然」,其中意蘊相當深遠,不管在哲理或應用的層次上皆然;其中立論基礎在於「天人合一」或「天地人三才一體」,也如《老子》說「道法自然」,顯示「自然」和「道」之間密切關聯。在順應自然的見解中,發展出一套呼吸/吐納、導引、按摩、推拿、草藥等自然療法,以促進氣血循環,恢復健康。
而既然取借「自然」之力獲得療癒,我們對自然的認識與保護就相當必要,而這是本書所欲強調的重點之一。
如前所述,調身、調息及調心之修煉乃是全人關懷的實踐,而如此強身健體以及心性修養的關鍵在於「呼吸」,而多少運動員,包括練功練拳的人,注意到我們的空氣品質如何呢?
台灣西部空污問題嚴重,已成為國人共同關心,PM2.5污染物質不時瀰漫,天空常是灰濛濛一片;莘莘學子上體育課前,常要先看看戶外空氣如何,若掛起「空污旗」警示,孩童就只能留在室內上課。如此空污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,這本書更顯其重要性。如前些時日各國領袖齊聚巴黎召開氣候變遷會議,可知生態永續發展是舉世關注的課題。
除了空污問題,2015春天全台諸多縣市水庫告急,不得已要實施限水措施,一些耗水行業如游泳池,也被迫歇業。此外,2016年農曆春節前夕,南台灣強震造成大樓倒塌,成為一百多人葬身之地,這些固然都可說是天災,但一如空污不是自然形成,而和人類破壞相關,缺水、震災等亦復如此,這些都是台灣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。
除了仰仗政府施政的改進外,身為地球公民一員的我們,若不反省暨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,還是恣意破壞生態、浪費資源,遭殃的不是我們自己,就是我們的下一代。而本書作者不只提出他的觀察,還試著提供可能的建言解方(如「多種樹」),讓我們共同為生態浩劫盡點心力。
六、親近大自然、愛護大自然
如前所述,練氣不只是健身,亦為求鍛鍊心性、陶冶品格,而且不只是品性,而且要「贊天地化育」,意即能師法自然,終至通達於道,這亦是本書致意所在。
如以「種樹」為例,透過「拈花惹草」來怡情養性,古今中外不乏其人,而從栽種植物去貼近土地,可說是回歸自然的過程,也是簡樸生活的象徵;人類的文明隨著農業進入到工商業、資訊業等時代,已離泥土愈來愈遙遠,也漸失人性純真的那一面。而現代人許多「文明病」亦和此有關,近來所謂「園藝療法」的推展,亦有其一定的作用和道理,顯示植物本具的療癒功能。
雖然一般視花草樹木是「無情」眾生,但現在愈來愈多研究指出,植物固然沒有像人和動物一樣的神經系統,但植物也是有情感的,有喜怒哀樂等情緒反應,同樣需要被愛、被呵護;這似乎呼應中國佛教「無情有性」之說,即草木等無情識生命一樣具有佛性。
甚至「草木有情」,植物不該被視為是無情眾生,而卻同樣有著豐富情感;如日人橋本健所著《植物有心》(王炯如譯,瑞成書局2009出版)一書,佐證了這一想法,只要我們情感夠細密敏銳,這世界任何生命的存在,都是我們寄予關愛的對象,所謂「感時花濺淚」、「一枝一葉總關情」,似蘊含了這樣的意義。
一個練氣、練功有成的人,必然帶有對大自然有深切的關懷,我們所呼吸的新鮮空氣正有賴於大自然生態的平衡。因此不管植物到底有情、有心否,但可以確定的是,人類都必須好好善待之;畢竟植物在我們賴以維生的需求中,扮演著極關鍵的角色,我們照顧它、滋養它、保護它的同時,亦也在照顧、滋養及保護我們自己。
七、傳統國粹遠播異鄉
三十多年前作者依著王樹金老先生的「託夢」,漂洋過海大半個地球,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傳藝授拳,這一待就是三十餘年。在這之前,作者從未離開過台灣,沒搭過飛機,第一次的出國搭機,就是穿越大半個地球,帶著妻子及三位幼女,孤注一擲未來的後半生。
南美洲,這個距離東方如此遙遠的國度,如何可能接受武術、中醫等國粹呢?如一賣鞋的人走到一個不穿鞋的城邦謀生,情況不是大壞就是大好──正因為城民不穿鞋,所以乏人問津,生意冷清;但反過來說,也正因為城民不穿鞋、沒鞋穿,所以鞋子大賣,生意興隆。
作者說他很幸運,雖然人生地不熟,語言不通,但一路走來都有貴人相助,即便遭遇困難亦皆能化險為夷。
在移民阿根廷三十年的悠悠歲月裡,練拳、教拳始終是他的生活重心,不只樂在其中,同時也是經濟來源之一。三十年間學生們來來去去,雖不至於桃李滿天下,但也小有成果。至少傳統醫學所提供的另類療法,令阿根廷人在主流醫學外有不同選項,許多的慢性病、莫名疼痛等,確實在中醫或民俗醫療間得到改善或控制,於是奔相走告,作者終在此落地生根。
在閱讀阿根廷學生的心得中,可知作者的教導是「眾裡尋他千百度」中獨一無二的,不只是拳術、氣功等,還包括生活的指引。
我曾參加作者每週的太極拳教學,我們一到練習的公園,二十多位練拳學生集體合掌禮敬,如此尊師重道,遵循舊時師徒武藝相傳的古風,從中也看出這群阿根廷人練拳的虔誠心意。及至練拳結束,這群洋人學生再度合掌作揖,恭敬表達禮謝;古人傳武授藝的情景在遙遠的世界這一端重現,令人相信傳統國粹的未來是很有希望的!
這對長期浸淫東方思想的我,不免有一些雜想感觸,如對洋人之學拳若渴,愛慕國粹,令身為華人的我感到榮耀,慶幸自己能讀寫中文,「解碼」東方思想,進一步欣賞傳統文化的美與崇高。此外洋人學拳的認真態度,相較於我們多數華人的陌生冷淡,不知珍惜把握,甚而棄之如敝屣,多少令人覺得遺憾。東方文化如何找回自己的主體性,進而引領世界潮流的發展,身為東方人的我們當有所自許。
盛年時期的一場夢,以及懷抱發揚國粹的使命,決定了一生的路;即便外在形勢陌生險峻,但「有心就有力」,猶能在異地他鄉中開創一片天!而作者傾生命之力的實踐和體驗,常帶給我書本上吸收不到的新知,也讓我深一層讚揚東方思想的博大精深,美不勝收!
* * *
以上七點是我從這本書所引發的感想,然我比讀者幸運的是,作者是我的岳父,我有機會親身接觸,近距離互動,享有許多學習機會,常在偶然言談中獲得啟發。例如許多運動員習慣於鼻吸口呼,但作者卻堅持鼻吸鼻呼是更好的運動換氣方式(當然游泳除外),他認為鼻吸鼻呼的心較細、較綿密,鼻吸口呼卻較粗糙(誠然,在靜坐時是「眼觀鼻、鼻觀心」,而不是「眼觀口、口觀心」)。其它包括「意到氣到」、「動作配合呼吸」等諸多觀念,都讓人獲益匪淺。除了「言教」外,我的岳父也都親身實踐,不只生活簡單儉樸,而且還長期吃素,自種花草樹木,還默默追隨證嚴法師行善達二十餘年之久。
總之,這本書不只要「以自然之道,養自然之身」,而且也要「以自然之身,修自然之道」,可說是一種以大自然為關注的氣功養生術。本書作者雖是我的岳父,但「內舉不避親」,我願意鄭重推薦這本書給各位讀者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