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.
5.4 Wed.
法門無量誓願學
作為一名大學教師,除教書外,讀書、作研究也是本務。但想讀的書太多,「生也有涯,知也無涯」,因學無止盡而常有「望書興嘆」之感──在浩瀚書堆中感嘆自己的渺小與時間的有限。許多好書只能匆匆一讀,甚至還沒讀卻又發現另一本好書,縱有「一口吸盡西江水」之願,但力不從心亦莫可奈何。
雖然我頗嚮往《論語》「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」之為學樂趣,從閱讀中得到新知充實的喜悅;但有時過於躁進,有所求急於達成特定目的,讀書再也不是一種享受,反成為一種壓力,此時更嚮往《老子》「絕學無憂」的境界。
我們慈濟強調力行實踐的重要性和優位性,重視「行經」多於「讀經」,而不空談玄理戲論。證嚴上人亦曾對他高學歷的入室弟子不假辭色,應機直指盲點和局限,如說:「『博士』如果三千煩惱剪不斷,遠不及於一個『博土』。」
誠然,學者成天埋首書堆玄思奇想,猶如一「精神貴族」;但書讀得多,不代表貪瞋癡煩惱比一般人少,甚至可能更多。相對的,一些不識字、鄉土味十足的「草根菩提」,樂於行善助人,生活反過得更自在安適。
《靜思語》說:「懂理的人,不一定懂事;但懂事的人,一定懂理。」這說明了做人做事總是比做學問重要。因此我們除了「拾起書本,思索人生」外,也需要「放下書本,體會人生」,實際的走入人群付諸行動,否則所累積的知識如空中樓閣,不只不切實際,也少了活生生的血肉。
雖然「書執」頗深的我,要能「放下書本,體會人生」有一定難度,但我願保持一顆火熱的心來做學問,好比古代士大夫以「經世濟民」為念,亦猶如佛教所說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以廣學多聞為菩薩要件之一。我相信以這樣的動機來從事學術工作,也可以算是菩薩行願的一類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