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

吃少最好

2016.1.18.  Mon.
吃少最好
最近對於「斷食」頗感興趣,花一個晚上把名為《不吃的人們》的一本書讀完。

此書記載三個日本人少食或不食的切身經驗,挑戰人要吃東西才能活命的觀念,反而去證明不吃、少吃才是更健康的生活!

我也曾經嘗試「斷食」,只喝流質的果汁或穀粉,在一個暑假期間消瘦近十公斤。雖然身體有飢餓感,但精神、心智卻特別敏銳,所以書中所述不吃的種種好處,我約略可以體會。

飲食與健康似乎存在一種弔詭關係。一般而言,人要透過吃東西來維持身體運轉,但吃的同時也是增添消化器官的負擔,就好像一台汽車必須加油才能行駛,但加油的同時又是增加重量,讓車跑起來更費勁,加油即是耗油。

一個可能的因應方式當是「少量多餐」,即不要一次加滿油,再久久加一次,而是每次加得少,讓車子輕一點,但增多加油的頻率。

我們的飲食習慣或許也應如此,每天都吃三餐,吃得算是頻繁,但若每次吃得不多,倒也還好。最不理想的狀況是每天三餐都吃得飽飽的,無謂耗損身體能量,猶如一台四處行駛的汽車,平日不只是加滿油,而且還載滿油,這想必不是明智之舉。

看完這本書,我更可以確定人需要的食物不多,而主要是想要的欲望較多,認同三餐都吃得飽,乃是一種生活上的壞習慣;相對的,吃得少,代表著貪欲小,反使身心輕安,古人以「辟穀」來修身養性,不是沒有道理的。

所以我們應該不是為求吃飽,而應只求不餓,養成這樣的飲食態度,才是較為健康的。就好像佛教把飲食視為吃藥一樣,僅是為了治病才吃,而不該過度吃藥,把吃藥當作是享受。

「病從口入」,我想這除了是指細菌、病毒等,透過食物而致病外,也可以指人因吃得太多、太美味,而變得體弱易病。

再者,人世間諸多紛爭,都是因貪欲所起,表現在吃的滿足追求上,可說是開端。一旦人對飲食的欲望降低,相信人與人之間會更和諧,人類或人性的品質(靈性spirituality)也將大幅度提高。

(林建德2016. 1.18寫於花蓮中觀室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