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.1.19. Tues.
出入內外之間──略談慈濟研究
學校即將成立「慈濟學研究中心」,我不只樂觀其成,而且也滿心期盼,始終認為慈濟長年來力行實踐的成果,已然遠近馳名,早該展開深刻的思想論述了。
當然,慈濟學(或者更應說是「慈濟(現象)研究」)可視為是宗教學研究之一類,而宗教研究有兩種書寫方式:一是寫自己想寫的,二是寫別人想看的(或是寫別人希望你寫的);不管是「為己」或「為人」的探討,都有其重要性,也都有存在的必要,以滿足不同功能需求。
此外,宗教學暨慈濟研究也有兩種取角視域,分別是局內人(insider)和局外人(outsider);兩種進路各有優缺,也各有局限,如前者往往進得去而出不來,後者正好相反,出得來卻進不去。
局內人認為學者雖標榜客觀評議,但未切身參與,光說不練,缺乏真切的親身體驗,認為沒有被感動到的局外人,如何能有深入的認識?這固然有道理,即「如人飲水」,很多事必須透過經驗才能自知;但相對而言,如果切身投入其中,被感動、同化了,又如何保持超然、中立的眼界呢?
換言之,局內人認為局外人只看到皮面表象,沒有實際的獻身,難以有體貼入微的觀察。但是如果積極投入,深深地動容,被情感牽著走,又如何冷眼靜觀,客觀分析呢?俗語說:「旁觀者清,當局者迷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最理想的宗教研究方式,是既要能「入乎其內」,同時也要能「出乎其外」,既要感同身受宗教徒的心情心境,亦要保有學者獨立判斷、理性評析的研究態度;如此之「出入自在」、「內外兼修(具)」,視域靈活轉變、切換,或許才是宗教學研究最好的方式……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