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

「失真」的科學

2016.1.10.  Sun.
「失真」的科學
科學是為「求真」,但「求真」的同時卻也「失真」。如何會「失真」呢?失了什麼樣的真呢?--失了童真,即凡事求真求實的科學訓練,漸漸遠離想像的投射,失去小孩子看世界的那份單純天真。

猶記得沈復的「兒時記趣」,夏蚊成雷可擬作群鶴舞空,徐噴以煙可作青雲白鶴觀,如鶴唳雲端一般;又假想叢草為林,蟲蟻為獸,觀二蟲相鬥草間,又看龐然大物(癩蝦蟆)拔山倒樹而來,盡吞二蟲,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神遊而怡然自得。

但這樣的童趣,隨著我們年紀愈大就愈遙遠,理性的馴化硬生生剝奪我們的想像空間,我們的世界變得真而不美,這或許也讓完整生命有了缺口.....

當然,「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」,還是有很多卓越的科學家依然保有童真赤子心,如愛因斯坦即是一例;只可惜這樣「求真」而不「失真」的科學工作者可說是少數,在追求「物內之趣」的同時,失去了「物外之趣」。

如此,以科學主導的世界觀,片面否定其它看待世界的可能,獨斷的決定了這世界的理解方式,而視之為唯一、絕對的。如同粗暴的大人,拒絕感受小孩眼中的世界,也拒絕聆聽小孩的聲音。

什麼時候我們的科學也能「返璞歸真」?不用說追求科學與靈性的整合,至少不要被科學主義(scientism)所宰制的意識型態所操控,讓我們的生命變得物化、機械化,或者虛無化

附錄
兒時記趣
作者:沈復
        余憶童稚時,能張目對日,明察秋毫。見藐小微物,必細察其紋理,故時有物外之趣。
        夏蚊成雷,私擬作群鶴舞空,心之所向,則或千或百,果然鶴也;昂首觀之,項為之強。又留蚊於素帳中,徐噴以煙,使之沖煙飛鳴,作青雲白鶴觀;果如鶴唳雲端,為之怡然稱快。
        又常於土牆凹凸處、花臺小草叢雜處,蹲其身,使與臺齊;定神細視,以叢草為林,蟲蟻為獸;以土礫凸者為丘,凹者為壑,神遊其中,怡然自得。
        一日,見二蟲鬥草間,觀之,興正濃,忽有龐然大物,拔山倒樹而來,蓋一癩蝦蟆也。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。餘年幼,方出神,不覺呀然驚恐。神定,捉蝦蟆,鞭數十,驅之別院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