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.1.30. Sat.
拈花惹草
今天跟著岳父把家裡的植物分盆栽種,他說這樣分枝出去,植物有更寬闊的空間,才會生長得更好。雖然耗費了一個早上,該作的正事沒做,但學習種植的過程,確實是另一種生活體驗。
我是一個不分五穀,標準吃米不知米價的人,長年吃菜卻未必叫得出菜名。連對人都缺乏足夠的熱情,對動、植物更不用說,只是想沈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,做「精神貴族」的一員。
但做一「精神貴族」,透過「拈花惹草」來怡情養性,古今中外不乏其人,「歸園田居」的陶潛即是一例。從栽種植物去貼近土地,可說是回歸自然的過程,也是簡樸生活的象徵;人類的文明隨著農業進入到工商業、資訊業等時代,已離泥土愈來愈遙遠,也漸失人性純真的那一面。
現代人許多「文明病」亦和此有關,近來所謂「園藝療法」的推展,亦有其一定的作用和道理,顯示植物本具的療癒功能。
雖然佛教視花草樹木是無情眾生,但現在愈來愈多研究指出,植物固然沒有像人和動物一樣的神經系統,但植物也是有情感的,有喜怒哀樂等情緒反應,同樣需要被愛、被呵護;這似乎呼應中國佛教「無情有性」之說,即草木等無情識生命一樣具有佛性。
甚至「草木有情」,植物不該被視為是無情眾生,而卻同樣有著豐富情感;今天特地翻讀《植物有心》一書,佐證了這一想法。
不管植物到底有情、有心否,但可以確定的是,人類必須好好善待之;只要我們情感夠細密敏銳,這世界任何生命的存在,都是我們寄予關愛的對象,所謂「感時花濺淚」、「一枝一葉總關情」,似蘊含了這樣的意義。
不管植物到底有情、有心否,但可以確定的是,人類必須好好善待之;只要我們情感夠細密敏銳,這世界任何生命的存在,都是我們寄予關愛的對象,所謂「感時花濺淚」、「一枝一葉總關情」,似蘊含了這樣的意義。
爸拔放心,我會好好照顧"他"們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